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9-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九
五、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 )
A.信念B.信仰C.理想D.空想
2.由于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不同的群体和人们会拥有不同的理想信念。这体现的是理想信念具有的( )
A.阶级性B.思想性C.实践性D.时代性
3.根据内容的不同,理想信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追求什么样的精神生活,成就什么样的人格形象,这属于( )
A.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B.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C.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D.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
A.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B.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的关系
C.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D.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与纯粹主观想象的关系
5.个人理想的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理想也是一个集体的群众的事业。这说明个人理想的实现( )
A.是一个顺应等待的过程B.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过程
C.是一个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过程D.是一个完全遵循内心选择的过程
6.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是( )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B.维护个人权利、促进自由发展
C维护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密切联系。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简单延续B.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
C.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现实体现D.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全面超越
8.作为中国人,在祖国还不够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做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面对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不屈膝投降。这是爱国主义情感中( )
A.民族自豪的体现B.民族自尊的体现C.民族自立的体现D.民族自省的体现
9.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回答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的是( )
A.人生目的B.人生价值C.人生态度D.人生境界
10.为了保证交往成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交往中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古人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等,体现的是( )
A.平等原则C.互助原则B.诚信原则D.宽容原则
11.道德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的存在。这句话主要说明的是,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调节具有( )
A.稳定性B.广泛性C.时代性D.强制性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对于共产党员、先进分子来说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是( )
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13.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置互相关联的共同活动。下列选项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状况的是( )
A.分散经营、彼此独立B.相互交往、相互依赖
C.自给自足、自娱自乐D.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14.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中,体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要求的是( )
A.文明礼貌B.助人为乐C.遵纪守法D.保护环境
15.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个从业人员都应当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 )
A.奉献社会B.爱护公物C.尊老爱幼D.男女平等
16.个人品德是指个人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自觉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行行为习惯。关于个人品德的形成,有不同的观点。下列观点中正确揭示了个人品德形成过程和规律的是( )
A.个人品德是天生的B.个人品德根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C.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D.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1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的是( )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
18.以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为基础,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称为( )
A.法治观念B.法治理念C.法治文化D.法治思维
1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多个体系构成。其中,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的是()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B.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0.对于法的概念与特征,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律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国家制定是法律产生的唯一方式D.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法里不可能得到体现
21.法律规范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我国《商标法》第57条第1款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该法律条文中“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属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的( )
A.假定B.处理C.制裁D.责任
2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确定了我国的( )
A.国体B.政体C.政党制度D.社会制度
23.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权利罪等十类,我国犯罪分类的依据是( )
A.犯罪主体B.犯罪客体C.犯罪主观方面D.犯罪客观方面
24.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下列行为,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
A对国防行为不服的
B.对国家外交行为不服的
C.对政府机关制定的规章不服的
D.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
25.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而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 )
A.证人B.第三人C.人民法院D.诉讼代理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7.当代大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28.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及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29.简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30.简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论述法的社会作用
32.论述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33.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十
六、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
A.生态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生态的重大问题
B.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C.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D.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
2.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担当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是历史使命。新时期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 )
A.谋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
B.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个人需要
C.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下列关于信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信念是人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B.信念反映了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C.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
D.信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4.理想信念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魅力,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这属于( )
A.道德领域的理想信念B.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
C.生活领域的理想信念D.社会领域的理想信念
5.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是( )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B.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
C.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
D.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的关系
6.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把理想变为现实,最根本的是要( )
A.付诸行动B.坚定信念C.提升境界D.展望未来
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无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
A.保障人权B.艰苦朴素C.爱好和平D.改革创新
8.司马迁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当今社会,也有成千上万的英模人物,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曲折,以坚定的信心在逆境中奋起,最后赢得了成功,成为了新时期学习的榜样。这启示我们,对于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A.大胆正视,积极应对B.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C.怨天尤人,自暴自弃D.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9.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内容。下列关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现自我价值是因,创造社会价值是果
B.一个人实现的自我价值越大,他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
C.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D.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的
10.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永远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是( )
A.人独立于自然B.人消极地依赖自然
C.人有意识地掠夺自然D.人有目的地利用和保护自然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的人,是很难获得别人尊重的。这启示我们,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 )
A.平等原则B.诚信原则C.宽容原则D.互助原则
12.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与法律不同,如果有人不遵守道德,通常只是受到舆论的批评和良心的谴责。这体现了道德对人行为的调节具有( )
A.广泛性B.先进性C.非强制性D.相对稳定性
13.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是( )
A.人文主义B.集体主义C.功利主义D.个人主义
14.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 )
A.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B.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C.生态道德的主要内容D.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5.一般来说,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有心理上或行为习惯上多种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人们在抉择道德行为时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称为( )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规范D.道德行为
16.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
A.学思并重的要求B.积善成德的要求
C.择善而从的要求D.慎独自律的要求
17.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这集中体现
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 )
A.公平正义的要求B.执法为民的要求C.依法治国的要求D.服务大局的要求
18.在我国,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包括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 )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
19.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作用,主要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强制作用。通过法的实施而对一般人或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所发生的积极影响,指的是法的( )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
20.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关于我国法的渊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判例是我国重要的法律渊源
B.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意义重大
C.特别行政区法律不属于我国法的渊源
D.我国法的渊源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
21.法律的公布是指将已经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在我国,有权公布法律的机关是( )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国家主席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2.我国宪法以专章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教育文化方面的权利等,这是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中( )
A.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B.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体现D.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体现
23.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不同的类别,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是()
A.抽象行政行为B.具体行政行为C.行政执法行为D.行政裁决行为
24.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法这个法律部门的是( )
A.合同法B.物权法C.劳动法D.消费者权益保障法
25.刑罚指的是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的是( )
A.罚金B.有期徒刑C.没收财产D.剥夺政治权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27.简述人生目的的含义及其在人生观中的地位
28.简述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0.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论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32、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33、论述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九答案
一、选择题
1-5、CADDC 6-10、ACBCD 11-15、BABDA 16-20、DCDAB 21-25 、BABDB
二、简答题
2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7、当代大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答:(1)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
(2)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躬行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28.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及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答:(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在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第(2)条属旧教材内容
29.简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答:(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30.简述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答: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原则
三、论述题
31.论述法的社会作用。
答:(1)法的社会作用是法的本质的必然体现。在任何阶级社会中,法一定是要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
(2)法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国家制定法律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来实现国家的统治职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法主要是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的。
(3)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法必须满足一般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在阶级对立和冲突相对缓和的社会,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2.论述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答:(1)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高尚的人生目的,才值得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终生尊奉、矢志践行。
(2)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只有自觉树立这样的人生目的,才能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践履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目的,才能在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获得物质上的利益、才智上的锻炼、精神上的提升。
(4)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目的,才能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33.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答:(1)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宝贵而丰富的传统美德,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历史上全部优良道德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能够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民族特色,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十答案
一、选择题
1-5、BDCAC 6-10、ADACD 11-15、ACBAB 16-20、DBBCD 21-25、CDADB
26.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答:(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它能够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为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它能够给人生提供一种推进的力量,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支撑着人们的精神和意志,使人在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
27.简述人生目的的含义及其在人生观中的地位。
答:(1)人生目的指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2)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28.简述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2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答:(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注意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又注意借鉴外国法律发展的成功经验。
30.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8(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主权利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
三、论述题
31.论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答:(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曾经不辞辛劳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进步。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2.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答: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1)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德治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德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
为规范。
(2)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凡是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为法律制定提供根据,又导向更高层次的要求。
(3)从作用上讲,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且道德的调节更具广泛性,能够渗透到法律不作为的范围,二者共同为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服务。
33.论述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答:(1)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2)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4)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5)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扎实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