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详情
  • 相关信息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绪P42)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不包括(   )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B.提高自我修养
C.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D.提升专业技能
2.(绪P48)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是(   )
A.公正B.法治价值C.富强D.文明
3.(1P58)每一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   )
A.人生目的中所的自B.人的本质C.人生道路D.人生态度
4.(1P63)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各式各样的人生目的中,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值得终生尊奉、矢志践行的高尚的人生目的是(   )
A.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B.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
C.个人主义的人生目的D.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5.(1P69)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是(   )
A.人生的社会价值C.人生的理想价值B.人生的职业价值D.人生的生活价值
6.(2P80)区别高尚充实的人生与庸俗空虚的人生的是(   )
A.有无崇高的道德修养B.有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C.有无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D.有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7.(2P81)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具有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是经过长期努力可以实现的。这是因为(   )
A.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是人们随心所欲的想象
B.理想总是不完满、有缺陷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承认和接受
C.理想本身包含着现实因素,反映着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D.理想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体现着一种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8.(2P95)“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形象生动地说明(   )
A.理想就是现实B.现实会自发地成为理想
C.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行动上D.现实是现实,理想是理想,二者没有统一性
9.(3P101)“中华民族之魂”指的是(   )
A.共产主义B.民族主义C.爱国主义D.集体主义
10.(3P105)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优良传统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4P125)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B.起源于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C.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D.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12.(4P137)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   )
A.道德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关系B.道德能够提供社会状况的信息
C.道德能够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D.道德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人生的意义
13.(4P1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
A.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B.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C.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D.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14.(5P154)社会风尚最基本、最起码的展现是(   )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品德
15.(5P150)在“网络世界”中,若有人恶意制造、传播扩散计算机病毒,将会破坏许多单位或个人网络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计算机系统的崩溃。这体现的是社会公共生活特点中的(   )
A.活动结果的相关性B.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C.活动范围的广泛性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16.(5P153)公园里的花木草地、凉亭凳椅,街道旁的护栏、路灯、下水道井盖等,都是保证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物质条件,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爱护,不能损坏、滥用、浪费、私占。这是社会公德中(   )
A.助人为乐的要求B.爱护公物的要求C.保护环境的要求D.文明礼貌的要求
17.(6P177)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   )
A.法治B.法律C.德治D、人治
18.(6P179)法治思维的价值追求是(   )
A.法律至上B.权力制约C.公平正义D.权利保障
19.(6P180)权利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   )
A.执法保障B.监督保障C.刑法保障D.司法保障
20.(7P201)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等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法具有约束力B.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法需要全体国民共同遵守D.法是成文形式的
21.(7P204)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为准则是(   )
A.法律规范B.道德规范C.政策规范D.纪律规范
22.(7P215)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划分为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下列属于宪法相关法的是(   )
A.公务员法B.民法通则C.民族区域自治法D.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3.(8P228)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是(   )
A.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B.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
C.爱国统一战线D.社会主义公有制
24.(8P237)调整平等主体,包括农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   )
A.刑法B.民法C.行政法D.经济法
25.(9P257)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起公诉的是(   )
A.被害人B.人民法院C.公安机关D.人民检察院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1P65)简述人们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及其影响
27.(2P81)简述思想、信念的含义
28.(5P151)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9.(7P219)简述法律解释的概念与分类
30.(8P246)简述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2P91)试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32.(3P119)试述如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33.(5P156)职业和事业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一答案
1-5、DBBDA  6-10、CCCCA
11-15、DCAAA   16-20、BACDB  21-25、ACCBD
二、简答题
26.(1P65)简述人们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及其影响。
答:(1)两种态度: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②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2)影响: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对生活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怕人生道路上的惊涛骇浪,经受得起风险和困难的考验
②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否定人的积极能动作用对生活丧失信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无志气、无激情,一味退缩,悲观唯诺
27.(2P81)简述理想、信念的含义。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28.(5P151)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答:(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
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9.(7P219)简述法律解释的概念与分类。
答:(1)法律解释是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
(2)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也称无权解释、学理解释,是指由学者或其他个人或组织对法律的内容作出的学术性的解释,这种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主要适用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制宣传等方面,对法律适用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0.(8P246)简述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答:(1)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
(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
(3)权、责、利统一原则;
(4)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论述题
31.(2P91)试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答: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那时,阶级和阶级剥削被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实质差别被消除,劳动不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费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
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将真正大同。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2.(3P119)试述如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答: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必须即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务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33.(5P156)职业和事业有哪些区别与联系?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1)职业和事业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工作。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就事业的人通常要具备几个条件:①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着超过一般人的造诣;②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声誉;③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同行一般人。从事职业的人一般不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2) 事业虽并不必然与职业相一致,但一个职业成功的人一定也是有事业的人。人们常常把职业作为事业的基础,立足职业来成就事业。在职业岗位上勤奋努力,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力争上游,把事业放在人生旅途上相当重要的位置,确立为事业而奋斗的目标,勤奋努力、积极创造,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绪P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2.(1P62)明确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回答“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是人生观中的,指(   )
A.人生境界B.人生价值C.人生目的D.人生态度
3.(1P66)整个人生是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发展前行的,人生境遇是指(   )
A.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自然环境
B.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价
C.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文化环境,指的
D.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价
4.(1P68)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称为()
A.人生目的B.人生态度C.人生价值D人生实践
5.(2P81)理想与空想的不同之处在于(   )
A.理想具有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是经过长期努力可以实现,而空想不能
B.空想即使具有超前性,也是实现不了的
C.只要信念坚定,空想照样可以实现
D.理想如果实现不了,那就是空想
6.(2P9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领导者必须是(   )
A.中国政府B.中国共产党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
7.(2P9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B.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C.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3P11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
A.时代精神B、民族精神C.奉献精神只D.敬业精神
9.(3P114)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   )
A.创新B.独立C.开放D.传统
10.(3P119)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主要是指(   )
A.政治安全和制度健全B.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C.国防安全和国家稳定D.政治安全和国家稳定
11.(4P125)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   )
A.“天”的意志,“神”的启示B.人先天具有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C.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理论
D.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2.(4P133)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的两种错误观点是(   )
A.虚无论和复古论B.唯物论与复古论
C.虚无论和唯心论D虚无论和唯物论
13.(4P143)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原则
B.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团结互助为原则
C.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知荣明耻为原则
D.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4.(5P149)公共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列有关公共生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在逐步缩小
B.维护现代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是政策和法律
C.就交往对象之间的社会联系而言,公共生活比私人生活更为简单
D.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互相影响和联系着
15.(5P152)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个人品德
16.(5P152)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
A.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B.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C.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部D.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17.(6P177)法治的核心是(   )
A.民主B.严格的依法办事C.确保权力正当运行共D.保障人民权益
18.(6P183)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是(   )
A.培养法治思维B.依法治国书人C.法律至上D.维护法律权威
19.(6P190)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点是(   )
A.规范和约束公权力B.加大监督力度C.有权必有责D.用权受监督
20.(7P20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是(   )
A.道德B法律C.纪律D.宗教
21.(7P201)下列有关法律规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法律规范包括规范性文件
B.法律规范与非规范性文件不同,法律规范在适用上具有普遍性
C.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形式完全相同
D.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在设定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上完全相同
22.(7P214)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
A.法律汇编B.法律编纂C.法律体系D.法律渊源
23.(8P2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是(   )
A.宪法B.刑法的C.民法D.行政法
24,(8P237)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自主决定民事行为的形式和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予以强迫或胁迫。这指的是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中的(   )
A.平等原则中B.自愿原则C.公平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
25.(8P24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   )
A.程序正当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宏观调控原则D.诚实信用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1P72)简述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
27.(3P106,109)简述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28.(4P125)简述道德产生多需要的条件
29.(7P220)简述守法的主体及条件
30.(8P241)什么是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2P98)论述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2.(5P169,173)什么是个人品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33.(7P215)试论经济法调整的关系及经济法律制度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二答案
一、选择题
1-5、BCDCA
6-10 、BABAB
11-15、DADDA
16-20、CBDAB
21-25、BCABA
二、简答题
26.(1P72)简述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
答:(1)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
(2)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3)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7.(3P106,109)简述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答:(1)①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②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③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2)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必须弘扬其新时代的主题,这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8.(4P125)简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答:道德的产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类的自我意识,进而创造了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提供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正是有了自觉的意识,才会产生道德
29.(7P220)简述守法的主体及条件。
答:(1)守法的主体。在当代中国,守法主体包括我国的一切组织和个人。除我国所有公民和组织外,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和个人也必须遵守我国法律,但是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2)守法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是两大类:①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可称为守法的主观条件;②主体自身以外的因素,可称为守法的客观条件
30.(8P241)什么是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法?
答: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以及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标记、信誉等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论述题
31.(2P98)论述如何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答:(1)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关系。对立性表现在,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统一性表现在,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而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
(2)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走出两方面的认识误区。①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当人们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是错误的。当发现生活中的丑恶“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有的人发现理想与现象和消极腐败的现象,我们应坚决与之作斗争。②走出的矛盾时,常常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
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这也是错误的,我们应保持当初的理想热情,与丑恶现象作斗争
32.(5P169,173)什么是个人品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答:(1)个人品德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自觉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2) 现代社会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主要有以下方法
①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认真学习社会道德规范,提高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及其要求的认识,提高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提高道德评价能力,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知道了应当做什么,以及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才能产生相应的行动。提高道德认识,既要学思明理也要择善而从,还要学习榜样。
②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勤于道德实践,不断重复和强化道德行为,以养成道德习惯,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根本途径。知易行难行重于言。个人进行品德修养不能是“坐而论道”“闭门造车”,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净化自我心灵,改正错误以完善自己,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完善道德品质既要省察克治,又要陶冶情操,更要慎独自律。
33.(7P215)试述经济法调整的关系及经济法律制度的内容
答:经济法调整的关系主要包括经济组织关系、经济竞争关系、经济调控关系、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监督关系和涉外经济关系。与此相应,经济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经济组织法律制度,如国有企业法、公司法等;经济竞争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经济调控法律制度,如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经济管理法律制度,如烟草专卖法、药品管理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经济监督法律制度,如银行监管法、税收征管法等;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如外商投资企业法对外贸易法等。